《吉林省2024年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2月21日10时举行《吉林省2024年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政数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单位有关领导共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央广网记者:打击侵害企业产权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违法犯罪,提升案件办理质效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请问公安机关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省公安厅副厅长 刘东柏:
全省公安机关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保障企业产权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安商护企能力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及时查处破坏市场经营秩序、金融秩序以及威胁恐吓、敲诈勒索、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突出犯罪,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对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侵害企业案件,对标“大中小微”四级企业类型,推行市、县(区)、所(队)三级公安机关负责人领办包案、挂牌督办,最快速度为企业追赃挽损。
二是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全面实施“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加强对“首违不罚清单”动态管理,及时修订和完善清单内容;动态调整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健全完善“一案三书”工作机制,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方式,督促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三是审慎办理涉企案件。配合检察机关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预防和减少企业违法犯罪,满足企业生长周期发展需求;推动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动态管理和备案审查,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对企业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允许企业继续合理使用涉案财物,最大限度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是提升案件办理质效。坚持有警必接、有案必立(受),对企业各类报警求助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将涉企案件全部纳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站式”办理,建立涉企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快侦快办快结侵害企业产权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各类案件;加强对涉企案件的法制审核,深入推进接报案与立案“码上监督”和“法制千警阅万卷”案件评查,强化对受立案、采取强制措施、结案等环节全流程监督管理;完善涉企违法犯罪案件法律适用、证据规格,明确涉企案件管辖分工,坚决杜绝随意执法、越权执法。
光明日报记者:请问2023年,吉林省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024年,结合贯彻落实《吉林省2024年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方案》,吉林省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和深化行政执法领域合规改革方面,将具体采取哪些措施?
省司法厅副厅长 张磊:
2023年,按照《吉林省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制度供给。二是开展专项整治。中省直55个行政执法部门梳理的7大类54条问题已全部制定整改措施,完善相关制度机制,问题全部清零。各地各部门搜集问题线索1448条,已全部核查处理。三是推行包容审慎执法。规范行政裁量权,各地各部门共梳理、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6560项。全面实施“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全省11个地区和39个中省直行政执法部门共编制“首违不罚清单”2599项。四是优化法律服务。共建立法律服务团队329个,为3500余家企业“法治体检”,提供“法治体检”报告3400余份,组织主题法治宣讲活动2700余场,参与人数8.7万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3.2万余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今年,我们将持续加大力度,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方面:目前,全省11个地区和39个中省直部门对224部法律、321部法规以及282部规章所涉及的行政裁量权基准进行清理和规范。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编印《全省行政裁量权基准典型案例汇编》。结合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动态管理和备案审查,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在深化行政执法领域合规改革方面:今年,继续推行合规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引导违法的市场主体进行合规整改,规范、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扶持其可持续发展;对试点单位合规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验收,适时发布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合规改革典型案例,有计划的再增加一批合规改革事项,拓展一批合规改革实施行业,为进一步扩大在行政执法领域开展合规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人民网记者:近年来,吉林省政数局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以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支撑,重点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请问今年还有哪些重点安排?
省政数局副局长 丁立涛:
我省全国首创性地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对省、市、县三级监管机构、行政检查执法事项和检查人员实施了“账单式”管理,对行政检查执法行为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执法报备、手机亮证、扫码迎检、事后评价”的工作模式在规范市场监管秩序、营造“无事不扰”监管环境、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今年,我们将聚焦经营主体需求,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规则重塑,进一步深化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这将是改革的4.0版本。一是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我要执法”APP。与各地各部门协同发力,将备案管理范围延伸到乡镇一级。根据基层监管实际,开发应用“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监管等功能模块,让“我要执法”APP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监管工作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二是强力整治随意检查执法,持续规范监管秩序。梳理全省统一的行政检查执法事项清单,加快建设一体化监管平台,对各地各部门备案情况、履职情况和监管秩序开展实时监测,定期通报。特别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各级监管机构开展日常检查的必要性、合理性,严肃纠治过度检查、任性检查等突出问题。三是寓监管于服务,引导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选择1至2个代表性行业,编制“一业一册”行政检查合规指南,面向经营主体公开发布,让企业知晓行业检查事项、检查标准等,切实增强行政检查执法透明度和规范引领作用。四是持续提升企业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我们开通了违规检查举报渠道。经营主体一旦发现行政检查执法人员在检查前未手机亮码、检查事项与备案事项不符、野蛮执法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执法报备”小程序,点击“乱检查线索举报”,用“随手拍”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匿名举报。我们将第一时间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举报属实的,及时依法依规处理,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更加有效地约束执法人员、规范检查行为、净化监管环境。欢迎广大经营主体充分运用好这个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同时也倡议经营主体在反映问题时,尽量详细地描述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指明问题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方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调查核实。
(来源:摘自吉林省人民政府官网)